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美国无性别消费主义促使中性玩具逐渐大众化发表时间:2023-11-09 13:38 不久前,美国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开播了一期关于“theybies”的节目,揭示了当下一种“空前新奇”的育儿趋势——尊重孩子选择自己的性别。该节目在社媒引发较大反响。 “theybies”属于中性代词,指“性别中立的孩子”,推崇“theybies”的父母不会使用“he/she(他/她)”来代称孩子,也不会让孩子穿着特定性别的衣服或玩特定性别的玩具,其目的不是消除性别,而是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美国人正在接受“无性别”趋势。 “无性别风尚”已充斥在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抛却“无性别”趋势利弊不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一趋势带来了“无性别消费主义”。最近,亚马逊全球消费趋势及选品报告显示,美国站的关键词为“中性风”。 Ipsos消费者调查显示,52%的35岁以下美国消费者支持许多商品不该带有明显的性别划分,并有47%倾向购买不带有性别标签的产品。这意味着无性别儿童玩具、中性化服饰等在未来将有更广阔的市场需求。今天,小编就着重为大家分享一下“无性别”化玩具趋势。 无性别化玩具逐渐大众化 玩具在过去是没有性别之分的,是“商业化”赋予了玩具性别之分,因为制造商意识到,如果产品针对男女的营销方式不同,富裕家庭就会在这上面有重复投资。例如,为儿子购买“蓝色”的玩具,为女儿购买“粉色”的玩具,为男孩购买卡车、超级英雄,为女孩购买洋娃娃、公主。 而随着性别平等意识的崛起,玩具性别化开始为越来越多人诟病,一些企业和品牌也逐渐意识到,基于性别的营销可能不再是主流,年轻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时更注重包容性广告。而为了迎合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许多企业也纷纷开始推出无性别化玩具,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美泰和乐高这两大玩具巨头。 前几年,美泰玩具公司推出了中性化芭比娃娃系列,每个娃娃具有不同的肤色和头发纹理,配备了长发、短发、裙子、裤子、衬衫、鞋子,可搭配出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娃娃,以体现出多样化的性别表达方式,不让孩子受到性别规范的约束。乐高也不再将其玩具贴上“女孩用”或“男孩用”的标签,其网站上现在根据年龄、主题、兴趣或价格对合适的产品进行分类。 无性别化玩具市场潜力有多大? 去年12月,CivicScience的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孩子在3-5岁(孩子开始意识到性别的年龄)的家长最有可能购买中性玩具,其次是0-2岁和6-11岁儿童。 61%的3至5岁儿童家长表示,他们可能会在节日期间为孩子购买中性玩具。此外,在那些所有知道中性玩具的人中,有71%的已经购买过中性玩具的人表示仍然很有兴趣在节日期间再次购买。其中,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购买中性玩具,没有孩子的成年人也是如此。 美国消费者掏腰包购买中性玩具的主流渠道 数据显示,大型商店网站排在第一位,56%的在Amazon、Costco或Walmart等在线商店购物的人表示对中性玩具感兴趣。根据2022年12月在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61%的3至5岁儿童家长表示,他们可能会在节日期间为孩子购买中性玩具。尽管购买中性玩具仍然不是主流,但美国人对其兴趣正在增加。在预算方面,无性别化玩具消费者的预算在50至150美元之间,很明显,美国消费者愿意花大量现金购买符合其价值观的玩具。
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时尚行业中性风的热度已经极高,而玩具无性别化尽管不太引人瞩目,但想做海外市场的玩具卖家也需要时刻关注,尤其是准备布局海外市场的跨境卖家,因为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开始致力于通过政策法规等手段打击由儿童玩具造成的性别歧视。例如,法国签署了一项旨在打击由儿童玩具造成的性别歧视新协议。协议规定法国玩具生产商将推出更多涵盖男、女两种形象的中性玩具,比如开消防车的女孩和做家务的男孩等;玩具包装盒上也不得再有诸如“像妈妈那样在厨房做饭”的广告语;同时要对玩具销售员进行培训,不再诱导家长给男、女孩购买具有如蓝色和粉色等性别区分的玩具。
美国加州也要求大型商店的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展示不分性别,这意味着,未来一些国家或许在这方面有更严格的限制,卖家们在出海时也需要注意相关风险。总结而言,目前中性玩具品类在美国还属于一片蓝海,但市场变化和竞争态势也是不断演变的,品牌方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选择适合的下海平台才能在美国市场立足并取得长足发展! 【威利跨境电商专注于打造一站式跨境品牌供应链生态圈,是中国境内领先的跨境渠道运营商/品牌推荐商,是品牌出海、跨境贸易的不二之选。获取更多跨境平台(亚马逊VC、沃尔玛1P、沃尔玛DSV、美国大型商超等)进驻资讯,请关注威利跨境电商官方网站。 |